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复杂性与治疗周期的漫长性,家属在患者治病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治疗效果如何”也是家属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面对患者病情反复,甚至加重,往往有很多家属丧失信心,消极对待。其实,有时候出现这种情况的问题不一定在治疗上,也有可能是家属本身。
患者被诊断出精神病后,家属由于对疾病的不科学认知,往往容易采取一些不可取的行为,如:听信偏方,这些不正确的治疗手段容易令患者的疾病进一步加重,甚至错失治疗的时机,使疾病更加难治。
而在治疗过程中,盲目对患者近乎溺爱的迁就也会成为治疗的一个难题。比如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自行停药,或觉得抗精神病药物有副作用以绝食等方式要求停药, 家属拗不过后默许,从而致使患者病情反复,逐步转变成难治性。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按照传统药物规律治疗,发病前3年有效率约70%;第5年将为30%,开始伴有社会功能下降;第8年降为15%,社会功能基本丧失;第10年降为5%。随着病程越长,治疗效果越差,社会功能逐步下降,导致功能衰退,甚至丧失治愈的机会。而药物治疗的断断续续,会使患者对于抗精神病药物的耐药性和药物依从性变得更差,为精神疾病的治疗带来极大地阻碍。同时,多项临床研究发现,精神疾病患者在停药2年内的复发率大于90%,并且精神疾病每复发一次,都会给患者的大脑造成更大的损伤。
除此之外,家属不顾患者病情一味将希望寄托于药物治疗上,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要知道,抗精神病药物并非万能的。虽然现在的抗精神病药物越来越多,但仍然有相当大比例的患者对于药物治疗反应欠佳甚至无效。其中,有部分病程在3年以上的患者服药的效果逐渐变差,病情也反反复复,甚至加重,这部分患者已然转变成了难治性精神病患者。如若家属继续一味坚持患者进行服药治疗,并不能真正有效解决问题,而是应该采取下一步治疗——手术治疗。
精神病是一种功能性脑病,是大脑边缘系统上神经核团(主要有: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肢、中央隔区、伏隔核、尾核下束、眶束、额束等)的分泌、调节、传导异常所引发的精神异常、情感异常及行为异常。
手术治疗的机制在于人脑内有控制情感的神经环路,其环路上的神经核团控制人的各种行为,手术通过对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支等神经核团进行神经调控,来降低脑内异常神经递质的含量,阻断异常神经传导,消除精神障碍。
部分患者家属对于药物治疗的坚信和对手术治疗的抗拒成反比,在他们的认知中,将手术治疗等同于是骗钱害人。其实,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精神疾病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在所用的手术靶点也应用了80多年了,在国外也历经了70多年的临床论证,证明该手术是安全的、有效的、也是成熟的。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手术也越来越先进,几乎是6~8年有一次大的提升,所以今日的手术治疗远非过去可以比拟的。
目前,已经完成了6000余例手术,总体满意度较高,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没有明显影响,智力和肢体活动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