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康复目标、训练方法大全!

来源:合肥康华康复医院   时间:2022-05-08

       脑卒中康复又被称为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属于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已经成为全球人口死亡、致残的首要因素。在幸存患者中约有75%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据调查发现,每12秒即有一个中国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个中国人死于脑卒中,脑卒中具有发病快、病势急的特点!         脑卒中名称很多,如 “脑中风”、 “脑血管意外”、“脑血管病”。由于这个病来势较快,病势险恶,变化多端,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多变”,所以,中医把这类病称为 “脑中风”。由于这种病的发生是脑血管意外地出了毛病,发病突然、难以预料,因此,又叫“脑血管意外”。西医则把它称为“脑血管病

 

 康复目标        一、恢复功能。它指的是,如果脑卒中患者存在功能 损害的话,比如说有运动障碍、吞咽障碍、言语障碍、精神心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等,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而得到恢复。        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让患者能够独立的完成一些生活中的基本活动。我们的运动功能、交流功能等等都是为了日常 生活服务的。这样患者可以自己来管理自己的生活,可以使他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社会参与能力的恢复。社会参与能力的恢复对于一些处于工作年龄和年龄轻一些的患者更为重要,脑卒中的低龄化,造成了它对康复的要求越来越高。能让患者重返工作岗位,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还可以养活他的家庭。    训练方法 主动运动      当患肢可以主动抬起时,就要把训练重点放到纠正异常姿势上。因为脑卒中后肢体瘫痪除力量减弱外还伴有异常的运动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见的“上肢挎篮,下肢划圈”的姿势。  坐起训练       坐位是步行和日常生活训练中基本的,若病人能坐起,对于进食、大小便、上肢活动能带来很大方便。  站立前准备训练       患者坐在床沿上,两腿分开,两脚着地,以手撑床,在上肢支持下,身体慢慢地向左右倾斜,用健康一侧上肢将偏瘫一侧上肢托起,然后以健康一侧下肢托起偏瘫一侧下肢,交替进行。每次托起要保持5~6秒钟。  站立训练      训练时,家属一定要注意患者站立的姿势,让其双脚平行站立,中间有一拳的距离,膝关节不能弯曲或过度伸直,双脚掌完全着地,脚趾不能钩地。每次练习10~20分钟,每天3~5次。  步行训练       中风偏瘫的患者,步行训练难度较大,家属要给予信心,鼓励患者坚持锻炼。由家属协助,两人先迈外侧下肢,后迈内侧下肢。如患肢向前迈步有困难时,开始可以先原地踏步,逐渐慢慢练习行走,然后再训练独立行走。家属下肢可抬病人患肢向前迈步,每次5~10米。  上下台阶训练       在走平路练习平衡后,可以进行上下台阶练习。开始时,必须有人保护及协助。 躯干核心力量的训练       如翻身、起坐、坐位平衡、桥式运动等动作练习也很重要,可以提高躯干稳定性,为站立和步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言训练      部分脑卒中患者,尤其是右侧偏瘫的患者,常会出现语言理解或表达障碍。家属应该在早期与病人加强非语言沟通,如微笑、抚摸、拥抱,从患者关心的问题入手,激发患者讲话的欲望。      语言练习同样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首先进行 [a],[i],[u]发音及是否表达的练习,严重失语不能发音者用点头、摇头代替语音表达,逐渐进行数字、复述、口型诱导练习,从名词向动词过度,从单词向句子过度,逐步提高患者言语表达能力。

康复一人,幸福一家!
合肥康华康复医院(康复热线:0551-65607627)是一所现代化专科康复医院,秉承康复+手术+康复康复理念,开设神经康复、儿童康复、骨与关节康复等特色康复亚专科;传统康复治疗、水疗、高压氧治疗及功能评定等项目。以脑出血、脑梗塞、脑卒中、脑瘫、植物状态促醒、骨与关节康复、各型脑性瘫痪、孤独症(自闭症)、聋儿言语康复、智力发育迟缓、多动症、儿童肢体术后康复(伊里扎洛夫手术)、儿童运动障碍康复为特色。
更多康复资讯,请关注合肥康华康复医院微信公众号:khkf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