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
脑瘫具体类型:
1.手足徐动型
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
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
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并且协同运动能力极差。
2.痉挛型
脑瘫患儿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这也是最为常见的脑瘫临床类型。
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肠肌收缩而致跟腱挛缩。竖立抱起时两下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又呈剪刀状。行走时呈剪刀状”痉挛性瘫痪步态,足尖着地。上肢表现为肘、腕关节屈曲。
3.共济失调型
这种类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小脑病变体征,常见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步态不稳、摇晃及意向性震颤等,肌张力偏低,腱反射不亢进。
4.其他类型
强直型:主要表现为铅管样或齿轮状肌张力增高等锥体外系症状,腱反射不亢进。
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存在或亢进。
震颤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与锥体外系受累有关。
脑性瘫痪患儿常由于较广泛的脑损伤引起,所以合并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者较为常见,25—80%的患儿伴有智力低下,25—50%的患儿合并癫病等。
脑瘫不好治不等同于不用治,早期诊断并在发育可塑性最强的时期长期系统的干预,可最大程度改善患儿预后。
脑瘫的治疗一般以康复训练为主,适时辅以物理治疗,对于部分类型的脑瘫患儿需要涉及到外科治疗的方式,但总得来说整体以康复训练为主。
适合家庭进行的小儿脑瘫康复训练:
翻身训练
让患儿体会侧卧位的感觉,这也是诱导孩子翻身的一个模式,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翻身的能力。
智力训练
康复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脑瘫孩子与普通孩子正常相处,避免心理障碍。
坐起训练
通过单手提拉和支撑进行坐起的训练。
爬行训练
爬行运动是直立运动的基础,脑瘫患儿进行爬行训练,不仅能改善上下肢的运动功能,而且可使患儿的上下肢动作变得协调,运动和姿势显得更对称。
爬行训练的基本条件是患儿在俯卧位时可抬头,以及在患儿掌握了用双上肢可负重的基础上。
语言训练
语言治疗要在严格的评定基础上进行,常用训练的方法:游戏疗法,手势符号的训练,未学会语言符号患儿的训练,语言符号,词汇的扩大,词句训练,表达训练等。
抬头训练
用手轻轻扶助头部,让孩子感受正确的体位。
颈部训练
让孩子趴在床上,迫使孩子进行颈部肌肉的训练。
肢体训练
进行肢体旋转锻炼,一只手放在肩膀上,另一只手放在胯骨上,向相反方向拧着持续压迫。
脑瘫孩子除了亲人之间的托付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指望?家长百年之后,如何保证他们有尊严、有品质地生活?这需要每个人和政府相关部门及全社会协同努力,促进支持制度的完善。